肿瘤护理专栏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癌症患者尊严感研究现状及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崔娜,张勇勤,蒋冠华,张世远,周一帆,张琦,江英婵
    2023(1):5-9.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02
    [摘要](100) [HTML](0) [PDF 1.02 M](552)
    摘要:
    目的 分析国内外癌症患者尊严感研究领域现状、热点,为我国癌症患者尊严感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英文文献519篇、中文文献171篇。国内外癌症患者尊严感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前沿涉及癌症患者尊严感相关影响因素、相关认知研究及相关干预措施等。 结论 国内癌症患者尊严感研究需得到更多的重视;未来应关注国际研究热点及前沿,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医护人员的相关护理及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  胃癌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分析
    郝娟娟,翟清华,葛爽,李鑫静,王露茗
    2023(1):10-14.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03
    [摘要](104) [HTML](0) [PDF 1.01 M](597)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潜在类别及其特征,为临床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便利抽样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30名胃癌术后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修订版进行调查。对胃癌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探讨一般资料对类别的影响。 结果 胃癌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分为良好健康促进组(48.7%)、强支持中能动组(37.4%)、低健康促进组(13.9%),一般资料中仅年龄、居住地、疾病了解程度、有无合并其他疾病是强支持中能动组或低健康促进组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胃癌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存在异质性,可分为3种潜在类别,年龄>60岁、农村居住、疾病了解不足、合并其他慢性病的胃癌患者更易归入低健康促进组。
    3  鼻咽癌幸存者经济毒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周溢,杨丽,张妍欣,梁秋婷,叶夏兰,卢佳美,邓岚
    2023(1):15-18.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04
    [摘要](134) [HTML](0) [PDF 985.06 K](411)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幸存者经济毒性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便利抽样选取于南宁市某2所三级甲等医院放疗科门诊复查的220例NP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患者报告结局的经济毒性量表、症状困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 结果 NPC幸存者经济毒性得分为18.00(13.00,25.00)分。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病程、住院次数、收入水平、症状困扰及社会支持是NPC幸存者经济毒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40.2%。 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NPC幸存者的经济毒性情况,多关注病程短、住院次数多、收入水平低的患者,通过降低患者症状困扰、提高社会支持,改善患者经济毒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4  癌症患者告知未成年子女疾病诊断过程体验的质性研究
    曾庆威,唐丽,赵玉,戴锦珍,李泽楷,吕启圆
    2023(1):23-23.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06
    [摘要](90) [HTML](0) [PDF 909.87 K](321)
    摘要: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告知未成年子女疾病诊断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为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2022年3-6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抚养未成年子女癌症患者1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的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 7 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 结果 多数癌症患者经历了由不告知到告知的过程。其心理体验可归纳为:选择不告知的原因、隐瞒病情面临诸多困境、病情告知前的斟酌、告知后感知的益处、病情告知后所遇困境等5个主题。 结论 癌症患者常因担心疾病对孩子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等原因而选择选择隐瞒病情,在此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困境。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关注,协助其选择合适的时机、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更好地发挥家庭功能在促进疾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
    5  炎症因子及心理行为症状对胶质瘤患者疲劳的影响
    李华玉,时萧寒,张新蕊,李峰
    2023(1):19-22.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05
    [摘要](77) [HTML](0) [PDF 985.75 K](352)
    摘要: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及心理行为症状对胶质瘤患者疲劳的影响,为护理干预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胶质瘤患者20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顿焦虑量表17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多维疲劳量表20项和疼痛数字评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同时检测患者血浆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结果 胶质瘤患者疲劳得分为(67.65±16.51)分,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卡氏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焦虑、睡眠障碍、疼痛以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P<0.05)。炎症因子IL-6和TNF-α表达水平升高对疲劳有显著预测作用,焦虑、睡眠障碍和疼痛在炎症因子和疲劳之间起中介作用。 结论 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胶质瘤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采取措施缓解胶质瘤患者焦虑、睡眠障碍和疼痛症状,从而降低患者疲劳水平。
    6  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现况调查
    钟志嘉,胡守紫
    2023(1):24-30.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07
    [摘要](72) [HTML](0) [PDF 1.01 M](320)
    摘要: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12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肝脏外科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182例HCC患者,在其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量表对其进行调查。 结果 HCC术后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得分为(95.10±8.68)分。患者的文化程度、术后预防复发治疗、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子女人数、工作性质、每周工作时间是HCC术后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预防复发治疗、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均是HCC术后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总变异的19.3%。 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需关注HCC术后患者重返工作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制订有效的个体化干预措施,帮助其提高重返工作的适应性。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劳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纵向研究
    梁发存,刘梦如,尹艳茹,李惠,顾丽芳,韩慧
    2023(1):31-35.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08
    [摘要](79) [HTML](0) [PDF 1.01 M](413)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疲劳轨迹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州市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OPD疲劳量表在患者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4个月、6个月时评估其疲劳程度,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对疲劳轨迹进行分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结果 识别出COPD患者疲劳轨迹分为3个潜在类别:显著下降组(22.2%)、缓慢下降组(43.0%)、疲劳升高组(34.8%)。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运动恐惧、改良版呼吸困难问卷得分、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睡眠状况是COPD患者疲劳轨迹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COPD患者疲劳被分为3种变化轨迹,疲劳轨迹存在群体异质性,护士应根据疲劳变化轨迹给予患者阶段性及个体化的护理干预。
    8  肠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轨迹及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
    李倩儿,范艺禧,曾豪洁,罗敏,谢垚,赵莉
    2023(1):36-39.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09
    [摘要](174) [HTML](0) [PDF 1.22 M](506)
    摘要:
    目的 了解肠造口患者出院时、出院后第1、3、6个月造口接受度的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肠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1年1-7月在南充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首次行肠造口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造口接受度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健康信息素养自评问卷于出院前1 d(T1)、出院后1个月(T2)、3个月(T3)、6个月(T4)对其进行调查。 结果 肠造口患者4个时间点造口接受度得分依次为(32.57±4.51)分、(36.04±4.25)分、(39.73±3.02)分及(41.78±2.72)分。学历、性格特征、健康信息素养及社会支持是肠造口患者住院期间造口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均P<0.05);居住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和健康信息素养会影响肠造口患者造口接受度的增长速率(P<0.05)。 结论 肠造口患者术后6个月内造口接受度水平呈上升趋势,医护人员应关注影响患者造口接受度变化趋势的因素,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造口接受度。
    9  尿路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孙秀伟,任海艳,董敏,崔丽艳,黄静
    2023(1):40-44.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10
    [摘要](105) [HTML](0) [PDF 1004.30 K](462)
    摘要:
    目的 探讨尿路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患者发生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效果。 方法 便利选取某三级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受尿路造口术的16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分为并发症组(50例)和非并发症组(119例),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下面积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并选取2021年1-12月的54例患者进行模型预测效果验证。 结果 建模组术后3个月内造口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29.6%(50/169),验证组为31.5%(17/54)。最终纳入模型的预测变量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OR=0.101)、BMI 18.5~24(OR=0.134)、是否放化疗(OR=5.531)、造口定位(OR=3.853)、 造口部位(OR=5.788)、造口底盘渗漏次数>3次(OR=5.211)、造口自护能力(OR=56.296)。Hosmer-Lemeshow检验P=0.77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51,约登指数为0.819,灵敏度为0.904,特异度为0.915。模型验证结果:灵敏度为0.882,特异度为0.948,准确率为96.3%。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可为临床护理人员及时对尿路造口周围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高危患者采取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
    10  基于多智能体的医疗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仿真建模研究
    张倩,翁艳秋,陆小英,张玲娟
    2023(1):49-52.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12
    [摘要](101) [HTML](0) [PDF 1.17 M](513)
    摘要:
    目的 对计算机仿真方法在医疗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测算中的应用可行性和优化方案进行探究。 方法 采用多智能建模方法描述和分析不同主体行为对系统效果的影响,采用离散事件仿真对伤员在医疗船的流转过程进行描述和呈现。 结果 在5 d伤员流入400人情况下:0级海况下,54人护士编配方案可满足伤员护理需求;4级海况下,89人护士编配方案可满足伤员护理需求。 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具有开放面板、可视化的仿真模拟系统,为医疗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全新方法和实验平台。护理管理者应综合考虑多主体的交互影响,通过对多主体指标参数预判,确定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方案。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曹思敏,谢小华,滕丽婷,胡守娣
    2023(1):45-48.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11
    [摘要](100) [HTML](0) [PDF 983.69 K](466)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EBSCOhost、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的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9月。 结果 共检索获得8个预测模型,国外和国内各4个,主要用于预测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6个月是否发生认知障碍。预测模型纳入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影像学指标等不可干预因素。预测模型均是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且尚未被应用于护理工作。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较好,但研究较为单一,建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增加可干预因素研究,完善研究设计,应用于护理工作,为高危人群的识别、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2  基于休克指数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预测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发生心肺衰竭的研究
    徐东升,李惠萍,张小红,张国文
    2023(1):53-56,73. DOI: 10.3969/j.issn.2097-1826.2023.01.013
    [摘要](94) [HTML](0) [PDF 1.94 M](327)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胸痛患者在急诊发生心肺衰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调查于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4598名急性胸痛患者,计算急诊预检分诊时的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修正休克指数(modified shock index,MSI)、体温调整休克指数(temperature-adjusted shock index,ASI(T))、年龄休克指数(age shock index,AgeSI)、舒张休克指数(diastolic shock index,DSI)、呼吸调整休克指数(respiratory-adjusted shock index,RASI)及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根据是否发生心肺衰竭分组,以不同类型SI分别联合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2)和MEWS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其预测价值。 结果 SI、MSI、ASI(T)、AgeSI、DSI、RASI和MEWS预测心肺衰竭的AUC为0.657、0.672、0.658、0.676、0.677、0.643、0.747;不同类型SI联合SpO2、MEWS后预测心肺衰竭的AUC为0.838、0.843、0.837、0.837、0.845、0.829。 结论 基于DSI、SpO2、MEWS构建的预测模型利于筛查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心肺衰竭高危人群,对急性胸痛分诊、分级护理有一定指导价值。